碎形維度(Hausdorff dimension)的計算,簡言之,就是利用其自我相似的縮放比例關係來計算,而且它必須跟以往印象中整數維度的觀念不相違背。這裡講的相似,是指一個圖形經過縮放之後可以和另一個圖形重合,我們就說這兩個圖形相似,而自我相似就是將該圖形中的一部份放大,會跟原本的圖形重合,則稱它自我相似。簡單來說,若把圖形縮放1/r倍後,在整個圖形中可以得到k個和原本相似的圖形,列出k=rd的式子,則稱該圖形為d維的圖形*。以線段來說,若平均分割成n等分,則每一等分可視為縮放1/n倍,且每一等分的線段均與原來的線段相似,故可以得到n=nd,得d=1,即與平常印象中「線是一維圖形」相同。再看看正方形的Hausdorff維度是否仍為2:若將一正方形如下圖的方式切割成4塊(k=4),則每一小塊正方形的邊長都是原來的一半,即縮放1/2倍(r=2),代入k=rd,即4=2d,得d=2,即正方形為二維圖形。正立方體(正六面體)也可依照類似的方式來處理:縮放1/2倍,有8塊相似的小正立方體,可列式8=2d,得d=3(維)。
我們可以看看Cantor set、Koch curve、Sierpinski triangle等圖形的Hausdorff維度:
若將上圖當成Cantor set(實際上真正的Cantor
set幾乎看不到線段的部份),下方的線段為量尺,將一線段裁去中間三分之一的部份,再將剩餘兩線段再裁去中間三分之一,一直無止盡的作下去,我們可觀察到若將原尺寸縮放1/3,可以在原圖形中得到2個一模一樣的Cantor
set,故可列式2=3d,若能找出d的值,即為其維度。
上圖為Koch curve,可以看到若將其尺寸縮放1/3,一樣可以在原圖形中找到4個小尺寸的Koch
curve,故可列式4=3d,這裡可以發現,Koch curve的維度恰好是Cantor
set維度的2倍(why?)。
從上圖可知Sierpinski triangle縮放1/2倍後,可得3個較小尺寸的Sierpinski triangle,可列式3=2d。當然,若將尺寸縮放1/4倍,可以得到9個更小尺寸的Sierpinski triangle,列出來的式子為9=4d,利用指數律的運算,可以知道這裡算出來的d值,和3=2d算出來的d值相同。(回頭檢驗Cantor set和Koch curve,更改縮放尺寸之後,是否也有一樣的結果?)
前幾例的維度,很明顯可以知道不可能是正整數(不過,至少還可以判斷出其維度介於哪兩個整數之間),實際上,若b=ad,我們可以把d的值記為logab,以碎形維度的簡單定義方式:若縮放1/r倍後可得<!--[if !msEquation]-->
<!--[endif]-->個和原本相似的圖形,所列出k=rd的d值即為logrk。所以Cantor set的維度為log32、Koch curve的維度為log34、 Sierpinski triangle的維度為log23。
*維度不只有Hausdorff dimension的定義,還有其他的定義方式。實際上Hausdorff dimension的嚴格定義較本文描述的方式嚴謹,有興趣者可以參看林琦焜教授在中研院數學所發行的《數學傳播》第25卷第1期的文章〈碎形專題-從Cantor集到碎形〉,或是上Wikipedia網站搜尋Hausdorff dimension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