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利用投影公式證明
(2)直接利用商高定理證明
(3)坐標化計算兩點之間的距離
(4)利用向量內積來證明
(5)利用Heron面積公式來證明
(6) 利用複數來證明
(7)利用正弦定理證明
(8)利用圓內冪性質、圓外冪性質來證明
(9)觀察圖形
(10)類似歐幾里得《幾何原本》第一卷第47命題證明畢氏定理的方式來證明
以下證明均令、、。
(1)利用投影公式證明
如圖,令為上的高,其中D為垂足。若∠A≦π/2,則,若∠A>π/2,則,這些情況都可以表示為c=acosB+bcosA,同理,a=bcosC+ccosB、b=acosC+ccosA。
因此由
利用Cramer’s Rule可解得
若∠A為鈍角,
這裡用到。
(3)坐標化計算兩點之間的距離
(4)利用向量內積來證明
,即a2=b2+c2-2bccosA。
(5)利用Heron面積公式來證明
Heron公式為,其中s=(a+b+c)/2。若ΔABC的內切圓半徑為r,切點分別為D、E、F,如圖,令,,,則可將Heron公式改寫成,且顯然Δ=r(x+y+z),因此,xyz(x+y+z)=r2(x+y+z)2,又將代入化簡後可得
(6) 利用複數來證明
(9)觀察圖形
不失一般性,我們可以假設∠B與∠C均為銳角。若∠A為直角,即可由cosA=0及畢氏定理得a2=b2+c2-2bccosA之結果。因此只需考慮∠A為銳角以及鈍角的情形。如圖,作正方形BCDE、正方形ACHP,再以和為邊作平行四邊形BAPG,再作正方形PGEF。則顯然ΔABC≅ΔFED≅ΔHDC≅ΔGEB,且平行四邊形BAPG≅平行四邊形HDFP。
若∠A為鈍角,如左圖,因為ΔABC≅ΔFED,ΔHDC≅ΔGEB,所以
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HP面積+正方形PGEF面積+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+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,
又正方形BCDE面積=a2,正方形ACHP面積=b2,正方形PGEF面積=c2,
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+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=2bcsin∠BAP=2bcsin(3π/2-∠BAC)=-2bccos∠BAC,
故得a2=b2+c2-2bccosA。
若∠A為銳角,如右圖,因為ΔABC≅ΔFED,ΔHDC≅ΔGEB,所以
正方形面積BCDE
=(五邊形BCHPA面積+五邊形BGPFE面積-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)-(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+ΔHDC面積+ΔFED面積)
=(五邊形BCHPA面積-ΔABC面積)+(五邊形BGPFE面積-ΔGEB面積)-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-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
=正方形ACHP面積+正方形PGEF面積-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-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。
又正方形BCDE面積=a2,正方形ACHP面積=b2,正方形PGEF面積=c2,
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+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=2bcsin∠BAP=2bcsin(π/2+∠BAC)=2bccos∠BAC,
故得a2=b2+c2-2bccosA。
其實,若B、G、A、P四點共線,則∠BAC為直角,亦可利用此圖形來證明畢氏定理。
分別自ΔABC的三邊各作正方形BCDE、ACFG、ABHI,作交於J,交於P,作交於K,交於Q,作交於L,交於R。
不失一般性,假設∠B與∠C均為銳角。
矩形BLRH面積矩形BEPJ面積,同理矩形CFQK面積=矩形CDPJ面積。
矩形AIRL面積矩形ACQK面積。即矩形AIRL面積=矩形ACQK面積。
顯然,若∠A為直角,則Q、G兩點重合,I、R兩點重合,則矩形AIRL面積與矩形ACQK面積均為0,故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FG面積+正方形ABHI面積,即a2=b2+c2,此為畢氏定理之證明。
若∠A為銳角,則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FG面積+正方形ABHI面積-(矩形AIRL面積+矩形ACQK面積),即a2=b2+c2-2bccosA。
Heron公式為,其中s=(a+b+c)/2。若ΔABC的內切圓半徑為r,切點分別為D、E、F,如圖,令,,,則可將Heron公式改寫成,且顯然Δ=r(x+y+z),因此,xyz(x+y+z)=r2(x+y+z)2,又將代入化簡後可得
(6) 利用複數來證明
(7)利用正弦定理證明
由正弦定理知a=2RsinA,b=2RsinB,c=2RsinC,其中R為ΔABC的外接圓半徑,故
a2=4R2sin2A
=4R2sin2(∠B+∠C)
=4R2(sinBcosC+cosBsinC)2
=4R2(sin2Bcos2C+cos2Bsin2C+2 sinBsinCcosBcosC)
=4R2(sin2B(1-sin2C)+sin2C (1-sin2B)+2 sinBsinCcosBcosC)
=4R2(sin2B+sin2C-2sin2B sin2C+2 sinBsinCcosBcosC)
=4R2sin2B+4R2sin2C+8R2sinBsinC(cosBcosC-sinBsinC)
=b2+c2+2bccos(∠B+∠C)
=b2+c2-2bccosA
(8)利用圓內冪性質、圓外冪性質來證明
不失一般性,先假設∠B與∠C均為銳角。以B點為圓心,c=為半徑畫圓,不外乎下圖三種情形:
(i)最左圖是∠A為銳角,且c為最長邊;
(ii)中間的圖∠A是為銳角,但c不為最長邊;
(iii)最右圖為∠A為鈍角的情形。
可以注意到,若∠A為直角,則為通過A點的切線,運用中間的圖及以下的證明方式,也可推導出畢氏定理。
不失一般性,先假設∠B與∠C均為銳角。以B點為圓心,c=為半徑畫圓,不外乎下圖三種情形:
(i)最左圖是∠A為銳角,且c為最長邊;
(ii)中間的圖∠A是為銳角,但c不為最長邊;
(iii)最右圖為∠A為鈍角的情形。
可以注意到,若∠A為直角,則為通過A點的切線,運用中間的圖及以下的證明方式,也可推導出畢氏定理。
不失一般性,我們可以假設∠B與∠C均為銳角。若∠A為直角,即可由cosA=0及畢氏定理得a2=b2+c2-2bccosA之結果。因此只需考慮∠A為銳角以及鈍角的情形。如圖,作正方形BCDE、正方形ACHP,再以和為邊作平行四邊形BAPG,再作正方形PGEF。則顯然ΔABC≅ΔFED≅ΔHDC≅ΔGEB,且平行四邊形BAPG≅平行四邊形HDFP。
若∠A為鈍角,如左圖,因為ΔABC≅ΔFED,ΔHDC≅ΔGEB,所以
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HP面積+正方形PGEF面積+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+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,
又正方形BCDE面積=a2,正方形ACHP面積=b2,正方形PGEF面積=c2,
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+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=2bcsin∠BAP=2bcsin(3π/2-∠BAC)=-2bccos∠BAC,
故得a2=b2+c2-2bccosA。
若∠A為銳角,如右圖,因為ΔABC≅ΔFED,ΔHDC≅ΔGEB,所以
正方形面積BCDE
=(五邊形BCHPA面積+五邊形BGPFE面積-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)-(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+ΔHDC面積+ΔFED面積)
=(五邊形BCHPA面積-ΔABC面積)+(五邊形BGPFE面積-ΔGEB面積)-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-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
=正方形ACHP面積+正方形PGEF面積-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-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。
又正方形BCDE面積=a2,正方形ACHP面積=b2,正方形PGEF面積=c2,
平行四邊形BAPG面積+平行四邊形HDFP面積=2bcsin∠BAP=2bcsin(π/2+∠BAC)=2bccos∠BAC,
故得a2=b2+c2-2bccosA。
其實,若B、G、A、P四點共線,則∠BAC為直角,亦可利用此圖形來證明畢氏定理。
(10)類似歐幾里得《幾何原本》第一卷第47命題證明畢氏定理的方式來證明
不失一般性,假設∠B與∠C均為銳角。
矩形BLRH面積矩形BEPJ面積,同理矩形CFQK面積=矩形CDPJ面積。
矩形AIRL面積矩形ACQK面積。即矩形AIRL面積=矩形ACQK面積。
顯然,若∠A為直角,則Q、G兩點重合,I、R兩點重合,則矩形AIRL面積與矩形ACQK面積均為0,故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FG面積+正方形ABHI面積,即a2=b2+c2,此為畢氏定理之證明。
若∠A為銳角,則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FG面積+正方形ABHI面積-(矩形AIRL面積+矩形ACQK面積),即a2=b2+c2-2bccosA。
若∠A為鈍角,則正方形BCDE面積=正方形ACFG面積+正方形ABHI面積+(矩形AIRL面積+矩形ACQK面積),即a2=b2+c2+2bc∣cosA∣=b2+c2-2bccosA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